大宗工业固废年产生量超过 1000 万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22 浏览次数:243次 来源:国家固废技术情报共享平台

       按照我国的分类标准,固体废物一般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四个大类,其中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弃物。而在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子领域,具有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作用,是变废为宝的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减少碳排放量,体现了建立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根本宗旨。本文笔者想结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谈谈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简称“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行业同仁一起探讨、学习。

1、我国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现状

       大宗工业固废主要有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脱硫石膏、磷石膏、赤泥等,且在各工业领域生产活动中年产生量超过 1000 万吨,对环境和安全影响较大。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不仅推动循环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且还关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的现状如下:

(1)年产生量、堆存量巨大

       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历年堆存的工业固废已超600亿吨,占地超200万公顷,每年新增固废约100亿吨,其中工业固废约33亿吨,而这个数字还在加速攀升。这些数据说明了目前我国工业固废处理的艰难与压力。

(2)技术层次不高,综合利用效益低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着许多技术瓶颈,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备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产生地域与利用地域区间跨大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大、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链联系不紧密,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向广度推进。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381号)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由此可见,目前我们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还远低于60%,固废资源化利用任重道远。

(3)利用途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

       当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主要作为水泥、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材料;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大部分以提炼主要金属为首要目标,有价组分的回收不充分;三是从产生收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融资到管理运营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纵深发展。

       以工业固废为生产原材料的产品,还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不适应现代新型建筑设计要求等问题,低附加值产品还存在产能过剩的趋势;而高附加值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生产成本高,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些仅限于实验室或是中试阶段,真正能产业化的成熟技术少,很多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4)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推动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从政策驱动阶段逐渐进入产业驱动阶段。但是从事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大都处于初级、低端层面的利用等问题。培育区域性大型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5)市场认可度低,企业盈利空间小

       目前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的建材产品市场认可度低,难以推广,加之产品销售半径有限,地域特征很明显,造成企业盈利空间小,投资周期长,企业在技术改造、新建生产线等方面存在资金筹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6)管理粗放

       工业固废(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尾矿、冶炼废渣、炉渣、磷石膏等)产生源头一般地处比较偏远的地区,本着就近取材原则,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生产企业地处偏远,工作环境差,导致很多有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固废资源化利用生产企业工作,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企业员工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企业的管理显得比较粗放。

(7)要素配置不优,产业模式创新不足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创新资源聚焦不足,固废产生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产学研机构联系不紧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分散,导致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进展缓慢,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检验及评估方法不完善,对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支撑能力不足。

(8)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重视对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制度还不够协调,且相关的税收、财政等政策倾斜力度不够。产业资金短缺的制约瓶颈仍然存在,缺乏对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驱动性财政支持,导致固废企业内部发展创新的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受到阻碍。一方面,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属于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发展性产业,在起步阶段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研发技术及专业的管理人才等,但我国的环保企业以小微型企业为主且融资能力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以上是我国目前大宗工业固废利用方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最小化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参照,推动固废产业资源化的产业链条闭环化,有效实现加强我国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2、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2.1绿色、低碳、环保是发展的总趋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转型是今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环保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总趋势,也是我们生产、生活总的思想指引,因此,绿色、低碳、环保循环材料将是未来材料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2.2 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

       十八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要素,人工智能(AI)作为科技发展中的尖端技术,政府和企业对其应用及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了继“互联网+”之后的新业态,对现有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逐渐成为影响各行业的重要力量,其潜力不仅在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还在于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

       我国在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大宗工业固废,开发了将其转化为填充材料、建筑材料、路基材料、土壤修复剂等产品的资源化技术;但是目前的固废资源化产品多是面向一些基础产业,未来,借助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研发固废高附加值材料转化技术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但对于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来说,目前很多连“生产自动化”都还没有完全实现,有的企业在生产方面还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因此,固废资源化利用在技术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的国家建设已经从全面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哪个行业都必须以人工智在行业内的应用为核心,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思想,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不断推进行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今后包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在内的各行各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已经开采殆尽,在如何降低对能源消耗的基础上,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开发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新型能源一般是指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之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热能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最大的特征就是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低排放或零排放,资源量大且分布较广,易开发获得等。

       太阳能是目前资源量最大、最清洁环保的新能源,也是最容易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利用太阳能进行含水固废(如污泥、赤泥等)的干化处理是最佳选择。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推进能源革命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

       对于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涉及到干化、煅烧等消耗能源的生产环节,要研发可替代现有煤炭的新型清洁可持续能源,除了太阳能,更多的利用可燃性工业固废(如煤矸石、废旧轮胎)等提供能源,减少对煤炭的消耗。

2.4新产品的开发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就是对其中有用的物质及能量加以回收利用的同时,使其无用部分达到无害化、减量化,以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一般遵循的原则是:

第一、资源化利用技术应是可行的;

第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附加值要高,经济效益要比较好,否则采用的技术不可能长久;

第三、资源化产品应当符合国家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与相应其它原材料制品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固体废物应尽可能的就近利用,以节省废物的贮存、运输等过程的投资。

       新产品的开发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低碳、环保、高附加值”为目标,以“聚集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为导向,以提高固废综合利用率为核心,以建设重点工程和试点示范为支撑,着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大宗工业固废区域整体协同解决方案,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化利用”转变,带动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产业发展建议

3.1推动产业化进程,促进多链条融合赋能

       围绕工业行业集聚区,汇集上游原料与设备供应商、中游技术研发与供应商、下游产品使用与制造商以及研究机构与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相关的固废资源化技术平台。在该平台集聚优质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共同成长,为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议引导和发展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链的合理配置,注重环境污染防治,集聚优势资源到大型园区、企业,使综合利用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实现环境污染防治与经济效益提高的协同促进。同时,充分发挥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助力实现“双碳”发展目标,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化,开发一批高品质资源化的产品。

3.2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夯实金融保障基础

       针对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投入成本较高、资金回报时间长、生产企业对固废资源化处理的积极性不强等,建议从减碳效应和环境效应多个角度进一步加强对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视程度,适时发布激励和优惠政策,加大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保障方面,为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确保固废资源化利用资金投入的持续和稳定。具体来看,需要强化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对再生产品生产消费环节给予税收倾斜,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固废资源化利用市场中,拓展投资渠道并保证其安全可靠;开展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等,解决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并以政策引领扩大二次产品的消费,协同推动产业发展。

3.3打造科创资源高地,强化项目示范引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将不断推出更加先进、高效的技术,有效提升产品的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行业进步。提升固废资源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逐步改善节能环保企业的业务布局,扩张业务领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加快制定有科学依据兼顾合理需求的固废资源化处理方案,实现固废的有效资源化利用。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集群式工业示范区的建设,为各行各业的固废资源化利用起到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固废的收集与处理效率,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加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研发更高效的固废资源化工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与国家碳中和目标相结合,探索实现减碳无废的新路径。

3.4集聚人才优势,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

       注重创新引育,鼓励固废资源化企业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建立“产学研用”技术性科创平台,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模式,鼓励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和管理水平,利于应对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核心技术挑战。二是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类科技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并支持行业人才创新创业,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着力培养固废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加强固废资源化利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满足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